弹指一挥间,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持续高速的增长,创造了诸多世界奇迹。
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国的文化市场也得以高速发展。同时,多轮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大大地激活文化市场的主体活力。
回望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毋庸置疑,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兴衰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更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这些年来,中信出版沐浴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荣光下,不断探索发展,取得了些许成绩,也存在诸多不足。下面我从中信出版的发展历程、出版发行体制机制创新、“走出去”的思路经验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享。
一路风尘 砥砺前行的中信出版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是在时任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荣毅仁的支持下由中信集团筹备建立的,是一家“中央在京出版社”,同时也是中国第一家批准由企业主办的出版社。
经过30年的发展,中信出版年出版品种上千种,涵盖商业财经、学术文化、大众生活、少儿出版等十大领域。
在2000年之前,中信出版经历了从为中信集团进行出版服务支持到全面市场化运营的过程,这段时期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在为未来的发展不断地积蓄能量。
进入21世纪之后,时代对出版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业务的发展需要踏准社会转型的节拍。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给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提出两大命题,一是商业文明的建立,二是对人本身的关怀。在今天来看,中信出版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顺势而为:用市场化的方式来发展文化产业,用国际化的视角来处理财经题材,这是中信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因素。
当我们重新梳理出版业务的时候,提出了“提供知识和技能,以应对变化的世界”的理念。这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方向和高度,今天看来依然有效,当我们还是一家很小的出版社、在市场上生存还很艰难时,我们便胸怀一个远大的理想——要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提供知识。
数年之后,我们把“提供知识和技能”里的“技能”两字去掉。因为技能是个专业化的概念,社会在发展,需要人们具备更宽广的视野。此后,我们改为“我们提供知识,以应对变化的世界”作为中信出版的slogan。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出版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从0到1》等等,造就了很多流行词。这印证了一个道理:出版是时代的缩影,出版行业应努力尝试引领市场潮流,积极引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图书作为文化与文明传承的载体,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大融合与文明的大跃迁,每一个时代的节点和文明的进程都会跃然纸上,仿佛为时间之轴标定了一系列伟大的历史事件,呼应着时代的脉动。
中信出版过去担负着提供知识的历史使命,近几年乃至今后更长久的使命则是记录整个时代。在这个使命的感召下,我们提出了“从中国看世界,把时间变成历史” 的企业价值愿景,为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提供思想和知识服务,引领和满足大众读者多样化的知识与文化需求。
主动创新求变 不断释放个体活力
《大学》中写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无论是大到一个国家民族,还是小到一个单位部门,创新精神都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纵观中信出版的整个发展历程,可以说始终与“改革、创新、求变”紧密相连——中信出版社于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是第一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2013年发展成为中信出版集团, 2015年底正式登陆新三板资本市场,成为该市场首家国有出版股,目前正申请在深交所创业板发行上市。
中信出版力求不为成规所囿,不断尝试从一家出版社往平台型企业转变。于2014年在7个原始分社的基础上实行举手制,鼓励有想法、有渠道、有业务及管理能力的个人成立工作室分社,依托大平台的品牌价值和管理优势去创造新的价值。这是一个主动跳出舒适区,去勇于改变,以及承受改革阵痛的过程。
经过3年多的发展,中信出版已经由7个分社裂变成为24个独立出版人平台,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干劲和热情。目前为止,超过10个子品牌码洋过亿。而在举手制实行前的2014年, 7个分社加起来的整体码洋还不过7.6亿。
讲好中国故事 大力推动出版“走出去”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要求全党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秉承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懂中国”的理念,中信出版在过去十多年间与全球近200家知名出版商建立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成功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以及台湾、香港地区输出图书版权近1000种尤其注重辐射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助力传统文化“走出去”。以真功夫、实效果、好内容,触动海外媒体,提升了中国出版业的海外影响力。
以“投资中国”系列图书为例,这是一套面向海外读者介绍中国经济发展的丛书,由《参与感》《阿里巴巴模式》《华为靠什么》《周鸿祎自述》《道路与梦想》《大道当然》《智能革命》等多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家传记类图书构成,从权威作者、热门话题、政策趋势等各个层面深刻而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脉络与走向,为海外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企业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最佳的入口。
目前中信出版共有32种图书获选国家级项目支持,6种图书获北京市专项资金奖励,13种图书获版权输出奖励计划奖励,6种图书获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4种图书获选海峡两岸出版交流30周年优秀版权图书。
未来,中信出版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基于在版权引进领域的经验和客户资源,与国际市场接轨,将出版“走出去”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目标来执行。着力策划精品中国主题书系,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积极推进出版“走出去”工作。
踏准时代节拍 迭代知识服务新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技术的驱动,社会大众对于文化消费的形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新动力、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推手。
基于这个大背景和大环境,中信出版以中信书院APP为核心打造了数字出版、信息知识服务产品矩阵。
中信书院APP定位于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技术驱动下的知识产权运营商。以提供优质内容为核心,通过优质的内容数字化、视频、音频以及数字阅读、知识服务体系的搭建,突破现有的知识付费系统,建立丰富的内容体系与立体的互联网产品矩阵。为中国主流群体提供全形态、系统性知识服务,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技术驱动,增强信息及知识服务的社会化能力,为每个用户定制个性化和自适应的认知升级解决方案。
中信书院APP运用新媒体平台深度运营作者,进行共读、问答、直播等互动式营销活动,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阅读需求,同时也支持音频、视频、电子书阅读等听读形式。进行开发版权多领域运营,拓展数字市场渠道,开发优质视听内容,服务于新领域的消费者。希望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中,中信出版能够与时俱进,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
以上为中信出版在中国文化体制、特别是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发展进程中所进行的一些工作。
在以后的发展中,中信出版“无需扬鞭自奋蹄”,会牢记初心,继续前行,同改革开放音声相和,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地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