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黄璜
本文转载自出版人杂志
8月27日,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出版”)发布了2018年半年度报告,根据中信出版公告显示,出于创业板IPO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前期的部分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调整后,2017年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仍保持了43.48%的同比增长率。根据半年报显示,中信出版2018年上半年资产总额15亿元,较年初增长5.68%,实现营业收入7.57亿元,同比增长20.46%;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39%,主要受上半年新开多家零售门店,尚在培育期,净利润增长放缓。
同时,透过这份半年报,这家大众出版领域领军企业在文化新零售、知识付费等领域的布局进度一览无遗,可以说,中信出版正依靠出版主业积累的优势与底蕴,不断突破传统出版的边界。
高速增长的出版主业
根据开卷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14.55%,码洋达803.2亿;进入2018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增速放缓,实体书店出现负增长,具体从细分板块来看,少儿类图书在2018年上半年同比增长14.47%,增速低于去年21.18%的水平;文学类图书的市场规模增速更是从去年12.94%,下降到负1.21%。
不过,在图书零售市场整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信出版的图书出版业务仍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2018年上半年的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占有率为2.54%,比2017年提升0.17个百分点,经济管理类图书市场占有率保持排名第一。
从码洋数据上来看,据了解,2018年上半年中信出版销售码洋达1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增长18%。除了传统纸书业务之外,以“中信书院”为核心的知识服务平台和电子商务平台体系建设也初具规模。
不仅如此,从半年报来看,中信出版正依靠出版主业的优势进一步探索新的业务模式。根据半年报显示,中信出版已经将原有的出版业务按照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为财经、阅读、文学、少儿教育和生活艺术等五个战略事业单元,并且注入支撑资源,尝试开拓出版、音频、视频、论坛、会议、智库等多种业务,推动公司出版业务转型发展。
财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信出版在出版主业的衍生业务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以少儿出版为基础,切入儿童知识付费课程领域,与著名科幻作家郝景芳合作开发《赢在未来童行知识礼盒》,3个月销售60多万元,取得初步成功;试水影视VR领域,参与《攻壳机动队VR》版的国内宣传发行;展览和舞台剧业务有序扩大,《世界插画大展:安徒生终身成就奖50周年展》观展总人数超过60万次,《市场街最后一站》《小羊雪莉》等舞台剧,在全国30余个城市巡演。
打破出版的边界
如果说垂直业务模式的探索尚在一家出版公司的范畴里,那么半年报里中信出版整体的业务板块则呈现了边界的“溶解”,越来越不像一家纯粹的出版公司。
目前,中信出版业务主要有四大部分,除了出版公司既有的出版和数字阅读业务以外,还有教育培训和文化新零售两个重要的新业务。
教育培训实际上还依靠是出版主业的累积。半年报显示,2018年上半年,中信出版教育培训业务稳步增长,在金融财会培训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培训教材销售、线上培训产品销售、学习平台付费学员数量继续保持大幅增加,销售利润率高于图书出版业务,未来有望成为中信出版新的利润增长点。
实际上,金融财会的业务核心来源于中信出版多年在经济管理类图书领域的领先,而随着中信童书出版业务的崛起,中信出版切入少儿培训以及家庭教育的业务也在情理之中。
与其他业务不同的是,“文化新零售”对于中信出版也是进入“无人区”的尝试,传统出版的积累并不适用于零售业。因此,2018年上半年,中信出版在“文化新零售”上投入巨大,为的就是构建基于交通枢纽、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及社区的高密度、高品质零售网络。
上半年,中信书店签约店面超过20家,开业门店8家,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信书店在营店面超80家,其中机场店56家,覆盖国内10个城市机场;并在北京、深圳、大连、济南、哈尔滨、上海、雄安等布局了城市店和写字楼店。
除了加速布局实体书店之外,中信出版还与泰国正大集团旗下咖啡餐饮业务集团成立了正信咖啡公司,上半年也已开业3家,这或许可以视作中信出版对于“文化新零售”的理解,通过城市文化空间输出优质的内容产品和生活方式,这种业务逻辑也正如中信出版2018年半年报中所提到的,公司已经从传统出版商业模式向内容创意、知识服务和文化新零售模式快速转型。
事实上,这种转型也代表了中信出版对未来上市的自我定位。据了解,中信出版已向中国证监会递交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的申请。目前处于行业主管部门、证监会对IPO的审核中,而在券商对出版上市公司普遍下调评级的情况下,这家大众出版的龙头企业或许能够借助文化新零售给资本市场更大的想象空间。